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关于印发《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主要工作》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2-04-29
阅读:次
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关于印发《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主要工作》的通知
各国家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各会员企业,协会各部门:
现将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主要工作》(全文附后)印发你们。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于今年二、三月份召开的协会2022年会员大会不能如期举行,致使协会《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主要工作》未能广泛征求各单位修改意见,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各单们接此通知后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协会办公室联系并上报。我们将认真研究和采纳大家意见,以此促进和推动我们的工作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好效果、更大成绩。真诚的感谢大家在2021年里对协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联系电话:028-86950922 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 2022年4月28日 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 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主要工作(2022年4月)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四川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省委省政府推动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要求,牢固树立科技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发展,努力做好高新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会员企业科技服务工作,助力推进园区和企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加强对外联系合作,协调整合服务资源。 2021年,协会积极主动与省经信、科技、发改、教育、农业、林业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联系,切实做好政务协调和政策协调。积极加强与省内科技机构联系,切实做好科技资源的储备和共享。广泛开展与中信建设、中国产经杂志社、中国林草集团、深圳森铭集团、成都欧洲中心、四川川商联合会等中央企业和社会团体合作,整合科技技朮、人才、资金、项目资源,建立了协会项目资源库,收集和整理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领域项目信息56个,积极为地方政府、科技园区发展提供产业项目招商服务。 (二)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园区发展。 2021年,我们始终坚持把推动和服务科技创新作为协会的重要工作,积极开展科技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合作、技术交流和技术诊断服务。年内共组织专家为科技园区和会员企业提供各类技术咨询服务150余次;邀请科技部原副司长、高级专家耿战修同志赴遂宁高新区、中医大科技园创建国家级高新园区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开展实地调研,进行集中辅导培训。积极筹建设立了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科技成果转化与认证认定服务中心,成都分中心、川南分中心和新产品新技术与成果评价专委会平台,相继拓展了高新企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申请、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服务。先后对四川苏格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天邑康和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绵阳京东方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并取得较好成效。为32户会员企业开展两化融合与数字化转型诊断、贯标辅导、高新企业培育、成果认定等服务。16家两化融合贯标服务企业通过贯标认定并取得了证书。 (三)推进校地合作,助力成果转化。 充分运用我省高校资源优势,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科技园区技术、人才、项目与地方高新园区有效对接,促成内江、遂宁等高新园区与四川大学科技园、电子科大科技园战略合作。适时组织开展专家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各类专家问诊、专家会诊、专家咨询,走访园区和会员企业35家。促进和支持高校与地方园区建立人才实习实训合作机制,积极为地方园区和会员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年内共开展各类科技培训200余期,参加培训人员达 9600 多人次。 (四)完善联席会议机制,搭建合作平台。 2021年,协会继续深化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深度合作,促进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在技术、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开展深度融合。创新联席机制内容,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技术成果转化暂行办法》,成功举办了首届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科技成果对接会,对接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144项。协会还把联席会议机制优势扩大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由协会牵头,促成重庆易智网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大学科技园联盟、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动成渝两地在科技信息、科技技术、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五)突出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服务。 去年,协会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联合中信建设、中林博信、中关村、四川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中心、省林勘院、深蓝航天等机构和企业,选择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重大产业引领项目,实施重点推进服务。一是对遂潼经济区、深蓝航天林碳产业、中关村新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落实了项目责任人制度。二是对深蓝航天项目,组织全国知名航天专家,进行了项目评审,成立了项目推进领导小组,明确了项目服务责任。三是对遂潼经济区项目,联合中信建设等投资机构和专家多次赴遂宁进行考察调研和沟通交流,目前已达成初步合作共识。四是中关村新经济产业园巳与南充、凉山、遂宁、温江等地进行了沟通对接。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六)加强会员服务,助力会员发展。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服务为本、会员至上"的理念,坚持一手抓会员发展,一手抓会员服务。尤其是注重发展一批高端会员企业,不断提高协会队伍质量。全年新发展会员27家,新增四川发展控股集团为副理事长单位,新发展常务理事单位12家。先后组织相关专家和知名企业领导,深入德阳、绵阳、遂宁、内江、泸州、自贡、内江、攀枝花、江油等10个高新区和川大科技园、电子科大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区考察调研;深入北方新宇、深蓝航天科技等23户会员企业了解发展情况和服务需求,进行现场咨询、现场交流、现场服务。通过协会网站、杂志、微信等平台,积极为广大会员企业提供新政策、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等信息服务850条,为会员企业提供各类咨询服务386人(次),组织编辑印发《高新技术产业》会刊4期共8000余册,大力宣传和展示高新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会员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的发展成就。 (七) 提高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去年,协会重视和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效能。针对会员企业,高新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把会员单位,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的服务需求,作为协会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牢固树立服务思想,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协会成立了两化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智慧园区与产业招商以及商业航天项目等3个推进领导小组,组织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认证认定服务中心,并与电子科大宜宾学院共建川南分中心,依托遂宁、自贡、泸州等高新园区,新设立了4个协会地方工作站。与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西南技术转移中心达成了联合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的初步协议,为园区和高校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服务。为推进高新区企业开展军民融合和民参军服务工作,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坚持需求导向、责任导向、结果导向,把握会员企业服务需求,落实会员企业服务责任,努力做到精准服务、高效服务。切实加强协会秘书处制度建设,推进秘书处服务规范。加强协会财务收支管理,严格控制财务支出。全年实现财务总收入176.746万元,支出 179.4893万元。切实加强协会党组织建设,及时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党史教育,围绕科技创新服务开展党组织活动。协会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过好双重组织生活,带头参加党的活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21年协会发展预备党员1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名。回望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协会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和各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协会在整合服务资源、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服务会员发展、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探索的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和思考,凝聚协会全体会员的力量,奋力开创新一年协会工作新局面。 二、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将是我们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省委省政府“24字工作思路”,推动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服务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协会的第一要务,把服务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作为协会的第一目标,把服务会员企业创新发展作为协会的第一责任。积极整合科技、技术、人才、产业、金融等资源,加强服务需求调研,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内部建设,增强服务责任,提高服务效能。 (一)积极推动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 切实加大对成都、绵阳、德阳、泸州、內江、自贡、乐山、攀枝花等8个国家级高新园区和川大、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大学科技园区服务力度。积极支持高新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推动高新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成为我省创新驱动的先行者和科技创新的摇篮。积极支持宜宾、遂宁、江油创建国家级高新园区,提升园区发展质量。继续做好园区产业招商服务,按照“6+1"产业发展强链补链要求,联合中科院、中国林草、中关村、中国电子商会、四川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深圳森铭等机构,协助组织一批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质量产业项目入驻园区。联合联通大数据、西南联交所、重庆易智网尽快完成数字化园区服务平台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园区数字化、智慧化服务水平。 (二)积极推动校地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研优势,深化大学科技园区与高新园区联席会议机制,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促成大学科技园区与高新园区、产业园区、会员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推动大学科技园区与地方园区、会员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院士(教授)专家工作站,加强重点项目、重点技术联合攻关和技术对接。选择一些技术引领型和产业引领型重大技术项目,联合实施协同推进。发挥协会专家智库作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活动,广泛开展专家问诊、专家会诊、技术帮扶、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等,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积极推进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地方高新园区技术孵化、成果转化平台,培育打造3-5个具有创新引领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服务基地。积极推进成渝双城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倾力服务成渝双城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20-30户具有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基础的会员企业,通过3至5年的辅导培育和协同创新,发展成为行业领域科技创新的领跑企业。加强协会专家智库建设,着力建立一支高质量专家团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评价等,服务高新园区和会员企业科技创新。加强地方产、学、研平台互动,联合攀枝花国际钒钛研究院,完成成果转化与认证认定服务中心攀西分中心建设。加强与省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联合交易所战略合作,牵头成立四川重大产业项目协同推进服务领导小组,联合推进中航氢能源产业园、中航动力锂电池产业园、成飞无人机产业园、中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宏大军民融合产业园、中电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林碳产业示范基地、应急影视教育产业基地等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重大产业创新项目落地实施。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辅导培育,帮助10户基础条件较好的会员企业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辅导培育20家会员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继续发展地方科技成果评价分中心,建立全省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孵化服务,帮助5--10家园区和企业打造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双创空间。 (四)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及数字化转型发展。 积极服务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支持会员企业开展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帮助30户制造业会员企业免费开展两化融合与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通过“技术导入+管理辅导+金融支持"综合服务模式,积极培育服务一批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数字企业,帮助一批会员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一批标杆型、示范型、引领型数字企业典范。积极帮助3--5家高新园区、产业园区引进数字产业、数字技朮、数字管理,实现数字化园区转型发展,打造数字化示范服务园区。支持中关村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园。积极服务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数字产业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五)积极推动科技人才培养,助力人才发展战略。 积极开展多层次人才培训。支持高校与高新园区、产业园区、会员企业建立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建立高校人才实习实训基地。鼓励会员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商学院,打造会员企业人才培养摇篮。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技能培训。联合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好工业互联网工程师、双创导师、技术成果评价师、技术经纪人、碳汇产业、应急安全。信息安全等培训,全年组织各类科技人才培训达到15000人以上。坚持人才培训与人才输出、人才评价相结合,做好科技人才交流与应用。积极协调相关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共建高科技产业化协会科技人才培训学院,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努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培训服务。 (六)积极推动园区和会员企业多层次多品种金融服务。 积极协调银行、证券、基金、担保等金融机融,通过帮助做好融资规划、风险评估、上市辅导、金融资源协调,积极为园区、会员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品种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向高新园区和优质会员企业进行金融授信,筛选30户优质科技型会员企业试行白名单制度,支持高新园区和科技型会员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帮助10户重点科技会员企业进行资本市场培育,联合证券机构进行上市辅导。支持金融机构定制研发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运用产业基金模式,支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共建地方科技创新发展基金,解决高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引进、重点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资金瓶颈,推动高新园区和会员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省高科技产业化协会产融服务中心、平台优势,联合金融机构打造3-5家产融服务示范园区,切实做好高新园区和会员企业产融服务。 (七)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合作。一是要加强科技、经信、发改等政府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产业发展政策、招商引资项目、重大专精特新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协调和支持。二是要加强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协同开展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合作等科技服务。三上要加强大型企业、社会团体合作,协调项目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四是要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国际交流,整合国际资源。协助推动高新园区与欧洲产业园建立友好园区。五是要加强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会员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建立园区之间和会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推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和协同创新。(八)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1、牢固树立服务理念。要紧紧围绕我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地坚持服务科技创新的服务宗旨,为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和会员企业提供高质量科技服务。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努力做到精准服务、高效服务。要深入园区和企业调研,了解和掌握服务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和方法,大力提高服务质量。要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和会员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协会服务职能,认真履职尽责。要把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为第一目标,把服务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和会员企业作为第一责任,把助力会员企业科技腾飞作为第一追求,谋会员之所求,急会员之所需,解会员之所难,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尽其所能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2、加强协会服务能力建设。要把协会服务能力建设放在协会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努力把协会建设成为一流的高科技服务机构,着力提高决策咨询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服务能力。一是要大力提升协会秘书处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要通过委托培训、传帮带互相学习,边干边学等方式,着力提高协会秘书处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加强协会专家委员会建设。要针对协会服务需求,聘请和接收在科技行业(领域)具备较强专业技术水平,有能力、有权威的专家人才进入协会专家委员会,搭建专家库信息管理系统,制定激励政策,激发专家委员的工作热情,让更多专家自愿参加到园区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去,为园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作贡献。 3加强协会制度建设。建立国家级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区、重点会员企业协会领导联糸制度,落实重大项目服务责任,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协会会员发展、会员管理、会员服务、优化服务流程,细化服务责任,增强服务实效。加强协会秘书处制度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流协会,作出一流贡献,树立一流形象。 4、充分发挥协会党组织作用。要加强协会党支部建设,持续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史命"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党员的观念和政治原则。要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党员作用。加强协会党组织与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和会员企业中党组织联系,协同开展科技教育、科技咨询、科技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壮大协会党的力量。协会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协会党的活动,过好双重组织生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022年,是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团结创新,砥砺前行,共创协会新局面,奋力作出新贡献,以服务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新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billy]